新闻消息

“确保用户意图被理解”的无障碍设计实践 ——2021年秋季生活设计课程顺利结课

据统计,我国有近2.5亿老年人,8500多万身障人士,与之密切相关的家庭成员及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其它有特殊需求(情境性或临时性障碍)的人群可达数亿人之多。为他们“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确保意图被理解”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迫在眉睫,也是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热点课题。如今的“无障碍”,已经从身障人士专用品发展到通用(包容性,可及性)设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已由单纯的硬件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公共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等方面。

在政府层面,自国务院2012年8月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相继出台制定了上百项无障碍相关政策和行业无障碍建设标准规范,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一致都在全面推进、全方位提升。尤其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越来越注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场景应用情况:《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在2020年1月得以实施,《湖南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于2021年1月开始施行;《长沙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方案 (2021—2025 年)》于2021年9月公布并开始施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智慧健康模块导师刘梦非带领选修生活设计课程的10余位2018级本科同学以及部分研究生同学,协同正在筹建的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陶婵副教授团队,于2021年10月到12月间对长沙市天心区的青园街道湘园社区、天心区人民法院以及青园中信小学展开了考察调研活动,并与长沙市残联、天心区委宣传部、区残联、区住建委、区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深入探讨在普通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以及一般社会教育机构打通“硬件、信息和服务”三大通路的无障碍系统设计,以及无障碍科普教育规划设计的可能性。

本次课程获得了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的发起人、倡议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负责人李丽老师的大力支持,并全程为课题提供基于亲身体验的深度指导与帮助。

课程作业:https://pinwall.cn/workFolder/963

项目开题研讨&社区可行性分析

湘园社区&中信小学考察调研

天心区人民法院考察调研

无障碍示范社区调研座谈会


一、面向天心区青园街道湘园社区的社区信息服务无障碍系统设计

社区无障碍小组的同学们在两个月时间内多次赴社区进行考查调研,主要采用了全天定点观察、参与式观察、专家访谈等方式,归纳整理出39类问题,并给出了初步的以设计方法论为指引的无障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架构方案。

湘园社区考察调研分析

课程调研及设计成果于12月6日在长沙市天心区2021年无障碍环境宣传周暨无障碍示范社区调研座谈会上发布并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及一致好评。

无障碍环境与包容性社区系统设计GIGA MAP

设计概念陈述:

通过物联网基础建设和系统性优化以一种高效、真诚和透明的方式来传播信息、打破社区信息壁垒、实现社区信息流动,普惠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空间、出行空间、公共空间进行节点改造,使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并进行弹性规划,实现无障碍空间的有效和改造。以参与式、协作式的方式邀请社区成员共同进行无障碍改造设计,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体现人性关怀价值。

小组成员感想:

居昊天:在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周期中,深刻感受到社区的复杂性和无障碍建设面临的难题,同时设计愿景与居民切实诉求之间的冲突。但是这一次尝试还是给了自己更多的经验,希望之后能更深入的研究无障碍领域。

张瀚文:我在和李丽老师的无障碍社区调研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了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视角时,看待问题便会截然不同。当我们站立着行走时便很难注意的过高的桌子、太矮的椅子、不明显的导视会给他人带来多大的不便。只有处于身障人士的第一视角时,才会确切体会到设施障碍的难以使用,在未来的设计学习中,我要更要去多询问多体验,真正切实得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徐锟铻:经过了这次课程的学习和真实项目的体验,我对无障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障碍是要给予我们每个人都和平参与幸福生活的权利,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开始思考,在我们能力有限的时候,如何将设计的可能性发挥到最大呢?我想这也是信息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存在的意义。感谢这次美妙的经历!

杨莹洁:经过这次调研,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方法,也发现了许多新的软件,了解了更多关于身障人士,关于无障碍的相关知识,知道他们的各种不便,也算是对我自己的一次无障碍深入科普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无障碍外部环境的相关课题,希望能帮助走出家门的身障人士更好享受绿色空间,蓝色空间。

谭蔚杏:原来无障碍设计远远不止“帮助弱势群体”这么简单,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关注生活,关注每个群体的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能让无障碍设计使社会充满关怀和温暖。


二、面向天心区人民法院的公共服务机构无障碍系统设计

公共机构无障碍小组的同学们在两个月时间内多次赴天心区人民法院进行考查调研,结合法院现有的硬件条件、办事流程、软件配套资源等,归纳分析了现有流程中可以优化的部分,总结了公共机构无障碍服务的系统设计可能性。

公共服务机构无障碍系统设计可能性探索GIGA MAP

设计概念陈述:

通过对天心区人民法院的实地调研,我们在硬件上发现了天心区法院建筑建成年份早,建筑本身在无障碍方面考虑不周。同时在信息方面,我们发现法院的办事流程、导航信息等缺乏整合,法院工作人员往往也会被咨询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系统化的信息梳理和可视化呈现,将现存的无障碍问题结合虚拟地图呈现,并通过导视系统设计、来访地图和内部员工手册的形式,实现来法院服务端和来访用户端信息交流的高效、标准化。

部分小组成员感想:

潘舒宇: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了无障碍设计的目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照顾到我们接触到每一种群体的生理感受、心理感受以及自我的认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当然也是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昱彤:无障碍设计不只是针对身障人士的设计,更不是改变大众已有习惯去适应困难使用者的设计。而是通过新的设计手法,在大众通用且更舒适的基础上,去改进永久性残疾或情景性残疾用户的体验。并且使得两种性质的“残疾者”拥有平等的、无差别的对待。

陈家荟:在生活设计这门课上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了无障碍设计这一领域。也感受到,想要做好一个无障碍设计的方案比起爱心更重要的是耐心。很多设计都是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观察记录开始,去真实地解决问题。我想如果有机会能更细致地完成一次无障碍地设计工作,一定是一次既有意义又收获满满的经历。


三、面向青园中信小学的无障碍科普设计可能性探索

无障碍科普小组的同学们在两个月时间内考察调研了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并与学校的校长书记,相关老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小学科普教育的现状和期待。同时,项目组同学针对科普教育展开了广泛的案例收集与分析,总结出科普教育设计需要注意的五个要点,并根据中信小学的空间布局和实际情况,整理了无障碍科普展览及装置设计的几个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障碍科普系统设计方案(部分)

设计概念陈述:

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无障碍意识的构建可“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了解无障碍基础知识,亲身体验身障人士生活中的不易,打破对于身障人士的偏见,在未来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给予身障人士一定的帮助。考虑到儿童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针对儿童的科普教育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丰富的活动形式、轻松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思维来引导实现科普教育的初衷。因此,本次无障碍知识科普展览在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指导下,采用传统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文化墙和立体书实现无障碍基础知识的科普;互动装置来培养同理心和平等意识。期望儿童在多重感知、互动娱乐、身临其境的展览中潜移默化的达成无障碍知识科普教学的目的。

小组成员感想:

袁雪晴:阻碍身障人士生活的不只是薄弱的建筑环境建设,更多的是带有偏见的社会环境。保障身障人士的平等权益,并营造良好的助残扶残的社会氛围的关键一环就是科普。帮助儿童重塑其对于“残障/身障”这一概念的认知,培养其平等意识和包容态度是无障碍知识科普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吴楠清: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改造与新建,无障碍意识的构建也同样重要。如何打破正常人与身障人士沟通的壁垒,建立正常人与身障人士沟通的桥梁,促进正常人和身障人士双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些还需要长期的科普、教育和宣传。

刘浩宇:直到在课程中深入地进行了桌面调研和线下调研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及许多身边的人对于身障人群这个渺小却又广大的群体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差,服务于所有人的无障碍设计也不只是设计师拍脑袋的决策,面向不同人群的无障碍设计意识传播也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余熵: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感受到无障碍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早之前我也被固有观念束缚,认为无障碍设计就是针对身障人士的设计,但是认真了解之后,才发现“无障碍设计”其实是对社会整体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共同进行的大改造,每个人都有可能从这个改造中受益——无论是更加便捷的日常生活,还是平等思想潜移默化的宣扬。对无障碍设计的推广更是政府或是其他组织先行营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环境工程的一部分。由于我们的科普面向儿童,在调研期间也查找了许多资料,看到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在儿童科普中有的许多新奇、有趣的运用,以及如何在保证易读性、趣味性的同时向儿童传递正确的、适量的知识,而这一行为本身也算是“信息无障碍”的一环。可以说,设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无障碍设计及其相关产业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

夏达:无障碍设计其实不仅仅为了残障人士,而是与每个人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每个人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身体不便的情况。例如生病或遭遇意外后,康复痊愈前,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无障碍设计产品。我们应当将关注点放在身障上而不是残障。


在2014年发布的ISO/IEC指南71:2014 《Guide for addressing accessibility in standards(在标准中引入可及性指标的指南)》中有明确规定,我们设计领域常见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可及性设计(accessible design)、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全民设计(design for all)和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等术语通常可以互换使用,含义相同。在未来的后疫情元宇宙时代,由硬件、软件和系统所构架的全链路服务体验中,无障碍/包容/通用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主动出击”,从战略以及规划层就开始深入参与,以统筹俯瞰的视角,细致入微的关怀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出行、生活、享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成就更美好的社会和世界。

Welcome!

close